参考来源:《清史稿》《清实录》等史料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深夜,畅春园清溪书屋内灯火通明。6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躺在龙床上,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这位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即将结束他61年的统治生涯。
中国历史上349位皇帝,平均寿命仅仅41.75岁。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年代,能活过50岁的皇帝就已经算是高寿。更别说像康熙这样活到近69岁的了。
就在康熙去世77年后的1799年2月7日,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紫禁城养心殿内,另一位清代君主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这就是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康熙的曾孙。不同的是,弘历活了整整89岁,创造了中国帝王长寿的绝对纪录。
爷孙二人,一个活了近69岁,一个活了89岁,整整相差20年。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这两位帝王的长寿堪称奇迹。
康熙生于1654年5月4日的紫禁城景仁宫,8岁登基,14岁亲政,一生都在为大清江山操劳。
乾隆生于1711年9月25日的雍亲王府,25岁登基时,祖父留下的基业已经相当稳固,这让他有更多时间研究如何活得更长更好。
两位帝王的养生之道,到底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一】康熙的养生哲学:顺应自然的智慧
1669年,康熙十六岁,那一年他亲手除掉了权臣鳌拜,真正开始独掌朝政。年轻的皇帝已经意识到,要想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首先得保证自己有足够健康的身体。
规律作息,雷打不动
康熙的一天从凌晨五点开始。在那个没有电灯的时代,五点天还没亮,但康熙已经起床洗漱。他会先处理一些紧急奏章,然后用早膳。
上午处理朝政,召见大臣,批阅文件。下午继续政务,或者到御花园走走。晚上八点左右就寝,这个习惯他坚持了几十年。
即便是出巡在外,康熙也尽量保持这个作息时间。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皇帝第一次亲征噶尔丹,在塞外军营里,他依然坚持早睡早起。随行的大臣记录道:"皇上虽在军中,起居如常,未尝有所改易。"
饮食有节,绝不贪嘴
康熙对吃这件事特别讲究。他曾经说过:"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
康熙每天喝的水都来自北京西山玉泉山,这种泉水甘甜清冽,康熙称它为"天下第一泉"。每天都有专人从玉泉山运水到宫里,用来饮用和泡茶。
康熙的饮食非常规律,早膳和晚膳都有固定时间,绝不暴饮暴食。
他特别爱喝一种红葡萄酒,不过这酒不是用来买醉的,而是当作养生品。每次也就一小盅,浅尝辄止。康熙认为这种酒能够活血化瘀,有益健康。
跟那些迷信丹药的皇帝不同,康熙对所谓的"长生不老药"非常谨慎。他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只能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来延年益寿,而不能指望什么神仙妙药。
心境平和,不钻牛角尖
康熙有句话很有意思:"年高之人多自怨衰老,此乃观未明也。"他认为,人老了就该接受老的现实,不要总是抱怨。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规律,有什么好害怕的。
这种豁达的人生观让康熙在晚年依然保持着相对平和的心态。
他不像有些皇帝那样,一到老年就疑神疑鬼,总担心别人要害自己。康熙对死亡有着相当理性的认识,他说:"人之生必有死,如昼如夜,何足惧也。"
1722年11月,康熙在畅春园已经感到身体不适,但他依然正常起居,处理政务。身边的太医劝他多休息,康熙淡然一笑:"朕这一生已经够长了,该做的事都做了,没什么遗憾的。"
12月20日那个夜晚,康熙在畅春园清溪书屋安详离世,享年68岁。按照当时的标准,这已经是相当高寿了。
运动适度,不刻意追求
康熙虽然重视身体锻炼,但他的运动更多是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而不是纯粹为了养生。他会骑马射箭,也会到塞外围猎,但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保持帝王威仪,展示武功。
1696年,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当时他已经42岁,在军中依然能够骑马射箭,体现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不过康熙并没有把运动当作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这一点跟他的曾孙乾隆很不一样。
【二】乾隆的养生体系:科学系统的方法
1735年8月23日凌晨,雍正十三年,25岁的弘历在养心殿接受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消息——父亲雍正帝突然去世,他要继承皇位了。年轻的乾隆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其中就包括如何活得更长更好。
"四字诀"的养生理念
乾隆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养生理论,他称之为"养生四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这十六个字,成为了乾隆养生的根本指导思想。
所谓"吐纳肺腑",就是呼吸锻炼。乾隆每天早晨六点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到户外做深呼吸。
他会面朝东方,深深吸入清晨的新鲜空气,然后慢慢呼出体内的浊气。这个动作要重复三十次,乾隆称之为"朝迎旭日,夕送晚霞"。
"活动筋骨"是指有规律的身体运动。乾隆不仅坚持传统的骑射,还学习了一套宫廷养生功法。这套功法结合了太极、八段锦等传统养生术的精华,每天清晨和黄昏各练一遍。
"十常四勿"的具体实践
乾隆的"十常四勿"可以说是古代最完整的保健操。"十常"是十个日常保健动作: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捋,肢常伸,肛常提。
齿常叩就是经常叩击牙齿。乾隆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用上下牙齿相互叩击三十六次,他认为这样能够坚固牙齿,预防牙病。
津常咽是把口水咽下去,乾隆说口水是人体的精华,不能随便吐掉。
耳常弹是用手掌捂住耳朵,然后用食指弹击后脑勺,发出咚咚的声音。乾隆每天要做这个动作十八次,说能够聪耳明目。鼻常揉是经常按摩鼻翼两侧,乾隆认为这样能够预防感冒。
睛常运就是眼珠运动,乾隆会让眼珠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转十八圈。面常搓是用双手搓脸,就像洗脸一样,每天早晚各搓一百次。
足常摩是按摩脚底,特别是涌泉穴。腹常捋是用手掌在腹部画圈按摩。肢常伸是经常伸展四肢。肛常提是提肛运动,乾隆认为这能够固精强肾。
"四勿"是四个禁忌: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交谈,喝酒不能醉,不能沉迷于女色。
清晨养生的三件事
乾隆特别重视早晨的养生。他有三件事是每天必做的:
第一件是"三觉"。醒来后不急着起床,先静卧五分钟,然后左侧卧、右侧卧、仰卧各躺一会儿,其间要伸三次懒腰。乾隆说这样做能让关节充分舒展,避免突然起床对心脏造成冲击。
第二件是深呼吸。起床后先伸臂踮足,连续做十次深呼吸,然后放松全身肌肉,调理气息。
第三件是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把身体内的浊气呼出去,把清新的空气吸进来。
这三件事看起来简单,但乾隆坚持了几十年,从来不间断。
即使在1793年,82岁的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时,依然每天早晨坚持做这三件事。马戛尔尼在回忆录中写道:"皇帝虽然年逾八旬,但精神矍铄,望之如六十许人。"
【三】两代帝王的实践差异
康熙重在"减法"养生,强调减少对身体的损耗。他通过规律的作息、节制的饮食和平和的心态,来保护身体的基本机能。这种养生方式更像是一种"防守"策略。
乾隆则是"加法"养生,注重通过主动的锻炼和保健来提升身体机能。他的"十常四勿"就是一套完整的身体保健系统,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来执行。这种养生方式更像是一种"进攻"策略。
对待运动的态度截然不同
康熙的运动主要是骑射和围猎,这些活动更多是为了保持帝王的威严和军事技能。
1697年,康熙在木兰围场围猎时,43岁的他依然能够骑马奔驰,射杀猛虎,展现了强健的体魄。但康熙并没有把运动当作养生的核心内容。
乾隆则把运动提升到了养生理论的高度。除了传统的骑射,乾隆还专门学习了养生功法。他每天都要按照固定的程序做各种保健运动,把运动养生系统化、理论化。
1751年,乾隆四十岁时,他在《养生四诀》中写道:"吐纳肺腑以养气,活动筋骨以养血,气血调和,百病不生。"这种理论化的表述,在康熙的养生实践中是找不到的。
对饮食的理解层次不同
康熙的饮食观念主要是"有节制",强调不暴饮暴食,不乱吃东西。他虽然也讲究食材的质量,比如坚持喝玉泉山的水,但更多是凭经验和感觉。
乾隆的饮食养生则上升到了理论高度。他会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春天多吃养肝的食物,夏天注重清热解毒,秋天重视润燥,冬天则要温补
而且乾隆还会根据自己的年龄变化来调整饮食策略。
1765年,54岁的乾隆在《适时进补论》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饮食养生理念:"春生夏长,宜清补;秋收冬藏,宜温补。少年宜清,老年宜温,中年宜平补。"
这种分季节、分年龄的饮食理论,比康熙的做法更加精细和科学。
对心理养生的认识差距
康熙的心理养生理念是"顺其自然",强调要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种佛系的心态确实有助于保持内心平和,但多少带有一些消极色彩。
乾隆的心理养生更加积极主动。他不仅要接受自然规律,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乾隆经常说:"天年有限,人事无穷。"意思是虽然寿命有限,但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乾隆在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他70多岁还在学习新东西,80多岁还在写诗作画。
1796年,85岁的乾隆主动禅位给儿子嘉庆,但依然以太上皇的身份处理朝政,直到89岁去世。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和必然。康熙去世于1722年12月20日的畅春园,乾隆去世于1799年2月7日的养心殿,两人相差整整77年。一个享年近69岁,一个享年89岁,相差20年。
这20年的差距背后,隐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长寿密码。
康熙的长寿更多依靠的是天赋和运气。他生来体质强健,8岁登基时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身体素质。
14岁亲政后,繁重的朝政并没有压垮他,反而锻炼了他的意志和体魄。康熙的养生哲学是被动的,他只是尽量保持身体的自然状态,减少人为的损害。
乾隆的长寿则更多依靠的是科学和系统。他把养生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制定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乾隆的养生哲学是主动的,他要通过人为的努力来超越自然的限制。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两种不同的养生模式,竟然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
康熙的"顺其自然"与现代心理学的"接纳疗法"异曲同工,乾隆的"十常四勿"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高度吻合。
但真正的秘密还不止于此。两位帝王之所以都能长寿,除了各自的养生方法,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这个原因不仅决定了他们的寿命长短,更影响了整个清朝的国运兴衰......
康熙和乾隆的长寿,绝不仅仅是个人养生方法的成功,更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对权力、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差异。
生命观念的根本分歧
康熙把生命看作是一个自然过程,人只能顺应而不能强求。他在《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多次提到:"人生有命,富贵在天。"
这种宿命论的生命观让康熙在面对衰老和死亡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
1717年,63岁的康熙在一次朝会上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今春始患头晕,渐觉消瘦。"他很坦然地承认自己开始衰老,并没有因此而焦虑不安。
乾隆则把生命看作是一个可以主动改造的过程。他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1750年,39岁的乾隆在《古稀说》中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朕欲超越古人,活到八十九十。"这种"人定胜天"的生命观驱使乾隆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养生方法。
权力态度的微妙差别
康熙对权力的态度是"尽人事,听天命"。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治理好国家,但结果如何要看天意。这种相对超脱的权力观减轻了康熙的心理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康熙在位61年,经历了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等重大事件,但他始终保持着相对平和的心态。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康熙也很少表现出焦虑和暴躁。
乾隆对权力的态度则是"事在人为,功在必成"。他不仅要治理好国家,还要创造辉煌的功业。乾隆自称"十全老人",把自己的武功总结为"十全武功",体现了强烈的成就欲。
这种积极进取的权力观虽然推动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但也给乾隆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乾隆必须通过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养生方法来维护身体健康。
人生追求的层次差异
康熙的人生追求相对简单:做一个合格的皇帝,为百姓谋福利,为后世留下一个稳定的国家。他在《康熙起居注》中多次表达这样的观点:"朕之所求,不过使百姓安居乐业而已。"
这种朴素的人生追求让康熙的内心世界相对简单和纯净,减少了欲望带来的烦恼和焦虑。康熙很少为个人的名声和享受而烦恼,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治国理政上。
乾隆的人生追求则复杂得多:不仅要做一个成功的皇帝,还要做一个文人、诗人、收藏家、艺术家。他一生写诗四万多首,收集了无数珍贵文物,编纂了《四库全书》等重要典籍。
1771年,60岁的乾隆在《咏文渊阁》中写道:"文治武功两不偏,诗书礼乐亦精研。"
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生追求虽然丰富了乾隆的精神世界,但也增加了他的身心负担。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的人生追求,乾隆需要更加精细和全面的养生方法。
时代环境的客观影响
康熙生活的时代是清朝的创业期,国家刚刚统一,百废待兴。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冲突要求康熙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战斗力。在这种环境下,简单实用的养生方法更加适合。
康熙的养生实践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规律作息是为了保证充沛的精力处理朝政,节制饮食是为了避免疾病影响工作,心境平和是为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乾隆生活的时代是清朝的繁荣期,国家已经相对稳定,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精神文化方面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系统完整的养生理论更有发展空间。
乾隆的养生实践带有明显的理论探索色彩:他不满足于简单的经验总结,而要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不满足于个人的健康长寿,还要把养生方法传播给后世。
性格特质的根本影响
康熙的性格特点是内敛、谨慎、实用。他不喜欢张扬,不追求表面的功夫,更注重实际效果。这种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养生方法必然是简单、实用、易于坚持的。
康熙曾经说过:"朕之为人,不尚虚文,只求实效。"这种实用主义的性格让康熙能够长期坚持简单但有效的养生习惯,而不会被复杂的理论所困扰。
乾隆的性格特点则是外向、自信、理论化。他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追求完美的体系,更注重理论的完整性。这种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养生方法必然是复杂、系统、理论化的。
乾隆在《养生四诀序》中写道:"凡事必有其理,理明则事成。养生亦然,不可但凭经验,必须探寻其理。"这种理论化的思维让乾隆能够建立起完整的养生体系,但也增加了实践的复杂性。
社会责任感的不同表现
康熙把长寿看作是履行皇帝职责的需要,他要活得够长,才能为国家和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这种责任驱动的长寿动机让康熙的养生实践带有明显的使命感。
康熙在晚年曾经说过:"朕之所以保养身体,不是为了贪生怕死,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百姓。"这种崇高的动机为康熙的养生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乾隆把长寿看作是个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通过长寿来证明自己各方面的成功。这种成就驱动的长寿动机让乾隆的养生实践带有明显的竞争性。
乾隆经常以自己的长寿为荣,1795年,84岁的乾隆在禅位诏书中写道:"朕以八十有四之年,犹能精神矍铄,体魄康健,此实天之眷佑,亦朕养生有道之功也。"
【五】现代科学视角下的帝王养生
用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眼光来审视康熙和乾隆的养生方法,我们会发现这两位古代帝王的一些做法竟然与当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不谋而合。
康熙养生的现代医学价值
康熙的规律作息符合现代时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研究发现,人体有自己的生物钟,规律的作息能够维持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康熙坚持几十年的早睡早起,实际上是在维护自己的生物钟稳定性。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研究生物钟分子机制的三位科学家,他们的研究证明了规律作息对健康的重要性。康熙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实践了这一科学原理。
康熙的节制饮食也与现代营养学的理念高度一致。现代研究表明,适度的热量限制能够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康熙从不暴饮暴食,每顿饭都适可而止,这种饮食习惯无疑有助于他的长寿。
更有价值的是康熙对死亡的理性态度。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对死亡的过度恐惧往往会导致焦虑症和抑郁症,反而影响健康。康熙能够坦然面对生老病死,这种心理素质确实有助于身心健康。
乾隆养生的现代科学依据
乾隆的"十常四勿"简直就是一部现代康复医学的教科书。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乾隆的每一个"常"字诀都有科学依据。
"齿常叩"能够刺激牙龈血液循环,预防牙周病;"津常咽"有助于消化液分泌,改善肠胃功能;"耳常弹"能够刺激听觉神经,预防听力下降;"鼻常揉"可以改善鼻腔血液循环,预防感冒。
"睛常运"相当于眼保健操,能够缓解眼部疲劳;"面常搓"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延缓皮肤衰老;"足常摩"就是足底按摩,能够刺激全身反射区;"腹常捋"有助于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
"肢常伸"能够防止关节僵化,保持身体柔韧性;"肛常提"相当于提肛运动,能够预防痔疮和脱肛。这些动作都是现代康复医学推荐的保健方法。
乾隆的呼吸锻炼更是与现代运动医学的理念完全一致。
现代研究发现,正确的呼吸法能够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心肺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乾隆每天坚持的"吐纳肺腑"实际上就是古代版的呼吸疗法。
两种模式的现代启示
康熙模式可以称为"基础养生模式",适合那些工作繁忙、时间有限的现代人。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保持规律的作息,节制的饮食,平和的心态,适度的运动。虽然简单,但非常实用。
现代都市人往往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有太多时间研究复杂的养生理论。康熙的养生经验告诉我们,其实养生不需要太复杂,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乾隆模式可以称为"系统养生模式",适合那些有时间、有条件进行系统保健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建立完整的养生理论,制定系统的保健计划,坚持科学的锻炼方法。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系统的保健训练确实能够显著改善身体机能,延缓衰老过程。乾隆的养生经验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参考框架。
整合两种模式的现代方案
最理想的现代养生方案应该是康熙模式和乾隆模式的有机结合:既要有康熙的实用主义精神,又要有乾隆的科学理论基础;既要有康熙的心理平和,又要有乾隆的主动进取。
具体来说,年轻时可以多采用康熙模式,重点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身体的基础机能;中老年时可以多采用乾隆模式,重点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积极干预衰老过程。
现代医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但基本的养生原理并没有改变。康熙和乾隆的长寿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之道不在于追求神秘的秘方,而在于坚持科学的方法。
【六】长寿密码的文化内涵
康熙和乾隆的长寿不仅仅是个人健康的成功,更反映了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深厚底蕴。两位帝王的养生实践,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两个重要流派。
儒家养生传统的体现
康熙的养生哲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康熙的养生实践正体现了这种理念。
康熙曾经说过:"身为天子,当以天下为己任。欲治天下,先治其身。"这种把个人健康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的观念,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养生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强调凡事适度,不走极端。康熙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平和,都体现了中庸的原则。这种养生方式虽然看似平淡,但却最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
道家养生传统的影响
乾隆的养生方法则更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但同时也主张通过修炼来"延年益寿"、"长生久视"。乾隆的系统化养生正体现了道家的修炼传统。
道家养生的核心是"精气神"三宝的修炼。乾隆的"吐纳肺腑"是养气之法,"活动筋骨"是养精之法,"十常四勿"是养神之法。这种全面的修炼体系完全符合道家养生的理论框架。
乾隆晚年自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体现了道家追求长生的理想。虽然乾隆没有像历史上某些皇帝那样迷信丹药,但他对长寿的执着追求明显带有道家色彩。
中医养生理论的实践
康熙和乾隆的养生方法都深深植根于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两位帝王的养生实践都体现了这一基本原理。
康熙的养生方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他通过规律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生病了再去治疗。这种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正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乾隆的"十常四勿"则直接来源于中医的导引术。
导引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来调节气血,保持健康。乾隆的保健动作实际上就是古代导引术的系统化应用。
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
康熙和乾隆的养生经验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长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传统养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通过调节生活方式来维护健康。这种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的观点高度一致,都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传统养生文化还强调身心合一,认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心理因素确实会显著影响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传统养生文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它不仅告诉我们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更教导我们如何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各个阶段,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最大的价值。
惠融配资-线上杠杆炒股-加杠杆炒股的平台-上海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