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02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730—734年),契丹多次侵犯唐朝东北边境,唐军屡次征讨。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派遣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安禄山恃勇轻敌导致惨败。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军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击,先胜后败。张守珪隐瞒败绩,谎报战功。高适对这两次因将领骄纵欺瞒导致的战败深感愤慨,写下《燕歌行》。全诗四段,分别写出师声势→战败之困→征人思妇之悲→殉国反思,完整呈现战役全过程。 结句点题:“至今犹忆李将军”借汉将李广体恤士卒的形象,批判当时将领失职,深化主题。《燕歌行》被誉为高适“第一大篇”,也是唐代边塞诗的巅峰之作。其融合历史深度、批判锋芒与艺术创新(如律句运用、平仄转韵),成为盛唐气象中少见的沉雄悲壮之声。诗中展现的将士矛盾与家国之殇,远超传统边塞诗的战争歌颂,具有永恒的人文价值。高适以亲身见闻为基础,借东北战败的时事,铸就了这首兼具史诗气魄与人性关怀的杰作。它不仅是唐代边塞诗的丰碑,更是乐府诗向新题讽喻转型的关键节点。图片
0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时李白已离开长安三年。他曾满怀壮志入仕,却因权贵排挤、政治理想落空而被迫离开,内心积郁着对现实的不满与理想难酬的苦闷。漂泊途中,他虽放情山水,却始终难掩怀才不遇的愤懑。这一年,李白游至宣州(今安徽宣城),恰逢其叔叔李云(时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校勘典籍)路过此地。两人在当地著名的谢朓楼饯别——谢朓楼为南朝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的诗歌清新俊逸,深受李白推崇。登楼送别之际,面对秋景、古迹,联想到自身遭遇,李白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将送别时的感慨与个人的愤懑、豪情交织在一起,既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生失意的愁绪,也展现了其狂放不羁的胸怀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图片
04陇头吟唐·王维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陇头吟》是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这一年,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亲身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和奇异的边疆风光,遂创作了包括《陇头吟》在内的许多优秀边塞诗。 当时,唐朝虽处于开元盛世的后期,但政治已逐渐腐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王维通过此诗,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对像关西老将这样的失意者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朝廷赏罚不公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关切。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画兼长,苏轼曾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生平脉络:早年成名与仕途起步王维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精通诗、书、画、乐。开元九年(721年),20岁的他进士及第,授太乐丞,负责礼乐事务。后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始漫游各地,积累创作素材。 仕途起伏与半官半隐开元后期,王维重回官场,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曾奉命出使边塞(《使至塞上》即作于此时)。安史之乱前,他官至给事中,却因厌倦官场倾轧,在终南山、辋川购置别业,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与裴迪等友人诗酒唱和,创作了大量山水田园诗。安史之乱与晚年结局安史之乱爆发(755年),王维被俘,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因曾作《凝碧池》诗暗表对唐室的忠诚,加之其弟王缙求情,获赦复官,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的王维愈发淡泊,潜心佛学,常以禅理入诗,最终于辋川别业逝世。文学与艺术成就: 诗歌:题材广泛,前期多写边塞、游侠,风格雄浑开阔(如《使至塞上》);后期专注山水田园,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淡泊(如《山居秋暝》《竹里馆》),充满禅意。绘画:擅长山水田园画,尤工水墨,笔法简练,意境悠远,被推为唐代山水画“南宗”之祖。音乐:精通音律,曾因能辨识《霓裳羽衣曲》残谱而闻名。其作品现存诗400余首,收录于《王右丞集》,对后世山水诗和文人画影响深远。图片
05洛阳女儿行唐·王维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译文:洛阳有位女子住在我家对门 ,容颜娇美,年方十五六岁 。丈夫骑青白马,马勒镶美玉 ,侍女端金盘盛着细切鲤鱼。彩绘楼阁幢幢相望 (写住宅奢华),红桃绿柳垂挂屋檐 。绫罗帷幔遮护七香木车 ,宝扇仪仗迎入九彩花帐 。丈夫年少富贵,骄纵轻狂,气焰奢靡胜过石崇。他怜爱姬妾,亲自教舞,随手赠名贵珊瑚不吝惜。 春窗破晓才熄九微灯(借指奢华)。灯花碎屑飞落雕花窗格 。嬉戏后无暇温习曲子 , 梳妆完唯对香炉闲坐(写生活空虚)。交往全是豪门贵戚, 日夜出入权贵之门。谁怜惜如玉的越地女子,贫贱时在江边独自浣纱。此诗是王维16岁所作,前18句极写洛阳贵妇的奢靡生活(良人骄奢、通宵宴乐、交游权贵)。末2句突转至贫贱越女(西施)江边浣纱,揭示阶层不公与怀才不遇之痛 。 铺陈贵族“繁笔”与平民“简笔”反差,冷峻批判社会,在王维诗中罕见 。本诗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莫愁女”意象,暗讽寒门女子因婚姻骤贵而迷失本真,终不敌“颜如玉却贫贱”的真正才德者(如西施未遇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惠融配资-线上杠杆炒股-加杠杆炒股的平台-上海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