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声刚落,机场陷入黑暗,股市崩塌,防毒面具被疯抢。以色列最近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可就在所有人以为他们要把矛头转向伊朗时,谁能想到,下一步他们居然带着威胁和请求,把主意打到了中国的头上。
以色列驻华总领事白乐潍直接喊话:“中国若停止购买伊朗石油,伊朗将崩溃。”这句话的分量,连特朗普最风头正劲的时候都不敢讲。现在,以色列却站在聚光灯下,不仅叫板,还试图激将中国。
为什么以色列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这样的话?答案很简单,他们正被多重压力折磨。从外部看,伊朗“法塔赫-1”导弹来势汹汹,速度高达15马赫,导弹已不是家常便饭,是吃了火药了的狠角色。胡塞武装趁机补刀,“巴勒斯坦-2”导弹直接让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陷入瘫痪,6个小时里宛如战区。传来这个消息,以色列资产一天挥发120亿美元。整个国家放眼望去,比特拉维夫还乱。
但真正让以色列坐立难安的,是内部的分崩离析。内塔尼亚胡的司法丑闻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反对派紧盯不放,议会山头一拨连着一拨地闹事。军方高层还和反对派暗通款曲,甚至传出了“倒内计划”的风声。外有强敌瞄准,内有权斗撕裂,以色列政府这时候要找个突破口,对准的竟然是中国。
以色列早就习惯在华盛顿硬碰硬。但这一次,美军刚帮着空袭伊朗核设施,结果“刚砸完门,人家又自己修好了”。伊朗的核计划像打不死的小强,“铁穹”“箭-3”反导都被高超音速导弹打穿,反击变成了必然。从以色列视角看,似乎除了揪住中国的“伊朗石油”不放,实在没其他筹码。
这就有了“停止买油”这出大戏。可真以为中国会吃这一套?你得掂量掂量。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早已经是“多条腿走路”。进口原油的渠道多达40国以上,俄罗斯、沙特、伊朗三家分摊,谁掉链子都不至于全盘崩溃。
别忘了,伊朗卖油给中国,那叫各取所需。中国投资亚达瓦兰油田上千亿元,每天为国保底40万桶原油供应。最妙的是,这油比国际市场还便宜3.5美元一桶,一年直接省下20多亿美元。这笔账谁都会算。以色列一边放狠话,一边心里也清楚,靠喊叫是打不动北京的。
更关键的一点,中伊之间不仅是油气生意那么简单。《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早就把能源、基建、防务统统捆在一起。伊朗外长前脚刚在北京看歼-10C,后脚“油气换战机”的消息已经传遍后院。说白了,这是一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合作,“说断就断”只会让旁观者哑然失笑。
再看大环境。伊朗最近原油出口暴涨44%,日均突破233万桶,库房都堆满。就算中国“真断供”,伊朗也有大把国家排队买油,价格下调五块,抢着要。这一点,伊朗革命卫队发言人早就放话:“就算中国不买,我们也能卖给别人。”嘴硬吗?不是,而是底气。
以色列的算盘很简单,就是想用中美博弈的缝隙争取向自己有利的国际支持。但中国的立场一直清楚——外交部早就表态:“中伊贸易符合联合国决议,不损害第三国利益。”这一巴掌打得很有分量。
你细品,以色列一边要求中国选边站队,一边又不想丢掉和中国每年200亿美元的贸易额。这种“又当又立”的小算盘,到底能玩多久?外交界都在看热闹。欧洲倒是清醒得多,德国经济部长已公开呼吁“别刺激伊朗”,欧盟集体开会琢磨对策。摩根大通说得直白,霍尔木兹海峡真要“封锁”,油价分分钟冲上天,美国通胀只会更高。到时候,谁吃亏可不好说。
最有意思的是,伊朗的反制手段比以色列想象的多得多。20艘快艇、一大堆水雷,霍尔木兹海峡“卡脖子”本钱远比喊话中国来得实在。而伊以冲突的根源,并不是中国买了多少油,也不是美国说什么话,而是以色列自己的地区政策。一个现实是,中国始终主张对话与和平,坚持在不损害第三国利益的前提下,与相关国家发展正常经贸关系。
摆在桌面上的逻辑非常简单。以色列的安全,从来都不是别人“断供”或“让步”能换来的。用极限施压或者激将法对中国,历史上没有成功过,现在更不可能奏效。中国的能源安全底线,不会被别国随便撬动。以色列如果真想缓解压力,最该反思的是自己多线作战的策略,而不是一味甩锅。
伊以对峙暂时进入僵局,中东依然像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而中国始终稳坐大堂,按照国际规则做事,不偏不倚,邻居们都在看。这就是国际关系的真实样貌——威胁和激将法,只会让中国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说到底,中方重申:“奉陪到底。”油价、导弹、航道、贸易量,你可以算账,但不能只算自己那一份。国际棋局,从来不是用大嗓门就能“震住”的。在火药味最浓的中东地带,真正能让人敬畏的,从不是威胁,而是底气和智慧。
惠融配资-线上杠杆炒股-加杠杆炒股的平台-上海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